2015~2016年,我與班上的同學外宿,回到住處的途中,被樓下鄰居叫住。
一個約40歲的父親,他問我們讀得是什麼科系,我回答他物理本科後,他隨即招待我與同學進去聊聊。
他說他的孩子今年要考會考了,但感覺孩子總定不下心,整天不知道腦袋在想什麼。
尤其是在數學科方面,這是一個無法用苦讀死背的科目,而且隨時間的流逝,只會越來越跟不上。
雖然只是萍水相逢的緣分,但在同學父母極有誠意的邀請下,就這樣開啟了家教的篇章。
父親易子而教的苦心
同學的家庭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也許父母的學歷並不高,但能感受出他們對孩子教育的擔憂與苦心。
同時也對學校在教學的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再邀請我們當家教之前,他也應花了非常多的時間為孩子進行輔導。
但始終效果不彰,父親越嚴厲,孩子也越加總漫不經心。
最終,他也想著從自身改變,反思也許是自己的期待與教學方式是孩子無法接受的,最終想嘗試易子而教,看能不能有不一樣的火花。
同時他也希望老師有空時能跟孩子有比較多的互動與討論,而不是一昧的灌輸知識。
他也生動的做了個比喻,就是說你看別人打籃球,好像看懂了,但其實並沒有,只有真正自己下場,才能真的有感覺。
孩子的自我期許與無力的抵抗
在教導同學的過程中發現,雖然同學的基礎不好,但如果不做太複雜的問題,經過幾次的提點都能有不錯的反饋。
與此同時,也發現他也蠻喜歡分享自己的觀點的。從學習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好的,分享觀點才能知道他的學習狀況如何。
有一天他也聊到與父親的分歧,他好像很想讀軍校,但他父親不肯,非要他好好地讀一般高中。
自此以後,他始終感到很無力,覺得用盡全力也只是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然後不情不願地去接受自己不想要的結果。
從這裡就能發現,為何孩子面對父親的談話總是漫不經心,因為父親習慣用強制的觀點進行灌輸,這也導致了強烈的逆反心理,既然我用盡全力只為了讓自己受苦,那我何必走這一遭,反正一般高中的分數也比較高,不如就裝個糊塗,選擇了一個讓自己沒有選擇的方式,作為最無力同時也是最有效地抵抗。
旁觀者的半全局視角 – 家教與補習班教育最大的差別
為何會特別說”半”全局視角呢?
事實上,我們與家長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長,我們無法真正得知全面的生活習慣與家庭教育。
但幾乎的上課,都能與學生和家長約有十分鐘較為內心的談話。
父母在孩子必須是巍峨大物,而被藏在後面的溫柔、期許與擔憂;孩子真正的內心渴望,也在面對巍峨大物時,一次次的隱去自我,用兩種面貌粉飾太平,有時同學是用盡全力去達到要求,有些同學是裝作一切玩世不恭。
在家教面前,如果取得了父母與同學的信任,同學會較願意分享自己的難處與期許;與此同時,優秀的父母並不會完全的把教育的重擔丟給自身以外的教育環境,而是會與能尋求到的資源進行深度地對談。
其實在一開始,接下這個家教工作是非常惶恐的,沒有受過相關訓練也沒有相關的經驗。
但他的父親只有說,他並沒有要求要達到如何的成績,而是只希望對孩子有些幫助。
能感受到父親對孩子緊勒的繩也逐漸的鬆開,讓父子間有更少的針鋒相對,保留了更多的空間。
在輔導教育後,確實有感受到同學對科目並沒有那麼多的排斥。
給他足夠的時間分享他的心情與想法,他也願意更加專注地在學習上,給出了還不錯的反饋。
當然,與父親對未來的意見分歧,我真正能幫上忙的不多。
我無法為孩子與父親最終生的負責,孩子要說服父親自己必須拿出足夠的決心與努力來呈現,我也相信這位愛子心切的父親,能在孩子努力後的成績後,接受孩子為自己勾勒出的方向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