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總傳遞著這樣的訊息
外向、活潑、善於表達自己,是這世界更喜歡的模樣
但也請內向者不用擔心
因為對內向者來說,沉歛的行為模式才是自我的真正表現
同時,這世界也需要這樣的你
演講全文 :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 Susan Cain
關於講者 :
Susan Cain 是以內向與安靜為主題的作者與講者。
她的”Quit”安靜系列著作,認為在現今的西方文化裡,過度崇尚競爭與瘋狂地展現自我,同時誤解了性格內向者的特徵與能力,內向者的特質實則也是幫助世界的重要一環。
重新揭示了內向者的特質與對內向者的肯定,以及幫助父母如何認識與引導內向孩子的成長;反對無意義的表達與辯論,而是找辦法重回安靜而有更多的傾聽與溝通。
同時經營著Blog、講座以及工作坊,幫助人們認識自己重新接受自己的內向特質以及如何用自己的特質幫助世界。
外向至上的社會環境
請仔細看看周遭的人,在許多群體裡,我們都理所當然的追隨能言善道的人。
但事實上,這樣的人並不見得是最有想法或者最真知灼見的人。
只是能在某類群體裡,藉由優秀的表達登高一呼,取得有效地話語權。
與此同時,在我們四周,如果此刻我們不應和彼此的言行舉止,我們便容易在這樣的環境裡孤立。
久而久之,生活型態、理念與價值觀都會被環境牽著走,不知不覺間開始信仰人他人的信仰,即便你從之中得不到任何的平靜。
那又為何今日會變成這樣呢?
農村經濟演變為大型貿易體制
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人類從農村經濟演變成更複雜與大型的貿易體制。
人們從散落各地的小鄉鎮湧入大城市,我不再是鄉鎮裡可貴的青年勞力,而是必須在強者四伏的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因此,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吸引到眾人的眼光變得極為重要。
這種具有強烈個人魅力的人才,變得極為可貴。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網路世代,當然更不在話下。
自然地,坊間資訊流傳的內容,淺移默化中也將行動力強、能言善道等的外向特質視為主流傳播,我們時常容易看到許多類似「年少有為的青年,闡述關於新世代的推進」、「企業巨頭的一句話,影響了整個世代」等等之類的,以言論與積極行動力為主的題目,影響著這代人的價值觀,外向特質變成成功者的基本標配。
為外向者打造的社會環境
逐漸地,我們生活周遭的都成了為外向者打造的環境,所持的設備裝置也成了外向者的宣傳工具,闡述著外向特質的人們如何有效且大規模的影響著生活。
漸漸地,外向者的特質就是形塑成功的楷模,人們開始瘋狂的追求以最少的資源、追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回報。
行銷變成了主導這時代經濟的重要環節,好的產品若沒好的包裝很難推廣,但不好的產品也能藉由好的行銷已達萬人空巷的銷量。一年一度的手機發表、知名品牌的快時尚、高朋滿座的大師講座、、大排長龍的網紅景點與美食、社群平台上那些光鮮亮麗的外表,這些無不是不段強化著,外向特質在這時代的強力影響。
然而那些沉歛且內向的性格,難道就一無是處嗎 ?
那我們就先認識什麼是內向性格,以及在每個時代裡那些以內向特質而影響深深後人的關鍵人物。
什麼是內向的性格
首先,在這裡強調,內向並不是害羞。
害羞是無法承受社會的眼光。
外向特質的人,需要更多的刺激,這會讓他們更加興奮與有行動力。
內向特質,是一種面對外在世界的回應。他們對自身的感受敏銳,不斷的刺激會讓他們深感不適,只有在他們不被注目且少有打擾時,成能真正發揮他們的能耐。
我們習慣將內向與外向一刀切,若非外向就是內向。
然而,我們對世界的反應來討論內外向,其實像是光譜會更加貼切。
心理學大師 榮格,曾經說過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內向或者外向的人。
有些人擁有80%的外向特質,20%的內向特質,也有些人相反,與此同時也有各一半的中間性格。
心理學家觀察,內向者更加願意以心的角度傾聽與溝通,而非強灌自身想法;
同時,最有創意以及創新的人,往往有更多的內向特質。
研究發現,內向者更能勝任領導職責,因為他們行為謹慎,善於管理不同人才,願於溝通,同時也願意放權讓有遠見的員工自由發揮;
外向者較常把關注點放在自身上,較容易對外部刺激反應過度,同時也容易為了出風頭,而冒不必要的風險。
社會文化的推進,是需要平衡的,我們需要果斷殺伐、勇往直前的外向特質者;同時也需要寧靜致遠、謀定後動、謹慎行事的內向特質者。
內向者的力量
內向的領導者
事實上,很多在時代的關鍵轉折點前方的人,對自我的描述也是內向者,溫柔、文靜、傾聽、獨立。
引領美國度過經濟蕭條與世界大戰的羅斯福總統、美國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的蘿莎帕克斯女士、透過人民大規模非暴力的不服從運動反抗暴政從而領導印度走出殖民的聖雄甘地。
他們引領眾人,落在所有人的目光中,並不是因為想萬眾矚目,而是使命感讓他們必須走在人民之前。
孤獨的道路
偶發的孤獨感,也是創造力的關鍵。
內向者面對孤獨的環境有較佳的適應力,同時對他們來說,不被打擾的環境確定了他們能夠思考更深沉的事物或者專心在某件事上。
進化論的達爾文時常獨自在樹林間漫步,整理思緒,而後打破傳統著作了「物種起源」,其中以進化論的學說觀點深深地影響後世對物種起源的認知。
蘇斯博士那些膾炙人口童話,並非都是在歡騰的派對中完成,而是他在老家中一個寂寞鐘塔裡的書房完成的。
世界上那些偉大的宗教領袖,摩西、耶穌、佛祖、穆罕默德,他們也是遠離塵囂,獨自走進曠野,由心而發尋得起是以及頓悟,再回頭訴說給社會。
沒有獨處的荒野,便不再有這些新的啟示錄。
而內向特質的人,因為能適應鶻度的環境,或者說他們在不受打擾的環境才能更加發揮他們的能力,因此別在因為自己的內向,跟現下世界風氣格格不入,而妄自菲薄。
給內向者的三個建議
- 不要再瘋狂的過群體生活
讓生活回歸你最能發揮實力的樣子,內向者可能為了迎合現在的環境,讓他們看起來像是普通人而損耗掉太多時間與力氣。
- 起步旅程,去探索曠野
這裡的意思並非是到深山或荒野中離群索居,而是多留一些時間與空間,排除其他打擾,專心地進入深思,很多靈感、想法與體悟都能從這個空隙中得到。
人的許多體悟並不需要向外求,只是我們太習慣藉由外在刺激與肯定自己,導致我們在人群中迷茫。
但也許解答早就在心中,只是被掩埋在五光十色的雜訊裡了。
- 檢視一下自己的行李箱
也許你的行李箱塞滿了香檳杯、高空跳傘設備,你無時無刻準備好參加下一場派對。
也或許在你行李箱裡的是陳舊厚實的書籍、乘載經典老派歌曲的黑膠唱片。
不管放入的是什麼,請珍視那些妳始終帶在身邊的內容。
請內向者別擔心,成為你自己即可,或許你會害怕去跟別人分享,也沒關係。
但偶爾,只是偶爾,希望你也能將行李箱的內容給別人看看,。
因為這世界需要你,以及你所擁有的特質。
演講小筆 – 傾聽與肯定內向者的一場演講
Susan Cain是一位非常溫柔的講者。
在演講裡也能感受的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內向的特質,讓她的演說顯得沉穩、優雅,她在台上緩步地說著自己的故事與觀點,都有這種感覺,她明明是演講者,卻從頭到尾都在傾聽著的聽者們的反應。
雖然我文章裡的內容提取比較多的是觀點述說,但在演講裡講者從小時候的環境講述了內向者的困境,以及提到她那位內向卻受人尊中的外公,深沉內斂與少說話多做事的個人特質,默默地影響了許多人。
講者年輕時證明自己不斷地否定自己持有的特質與直覺,下意識地不斷做出背離自己個性的選擇,卻渾然不知。
後來更認識自己後,慢慢地將心收回到自己身上,用了七年思考、研究與寫作,撰寫關於了內向的著作。同時又另外花了一年,在”公開”的場合下,跟大家討論內向。
這場演講是對內向者的傾聽、理解,也是講者對內向者的一個祝福。
願內向者們,能有最精采的旅程,以及保有輕聲說話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