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會點開這篇文章的你,在學習上也一定是碰到某些瓶頸。
也許你會自嘆沒有天賦、或者覺得自己非常用心與努力了,卻始終沒有理想的效果。
現在,比起使用方法論的方式讓你理解如何改變,我想用故事的方式,分享當時遇到的瓶頸、心態上的轉換與努力的方向。
但在這我先破題,如何在自己想要優化的學習目標上取得佳績呢 ?
基本的天賦、明確的目標並在關鍵的時刻做精準的努力。
升上大學的心態與學習方式
從高中到大一,課業模式有許多非常大的改變。
- 所有的教材都變成全英文,甚至部分課堂是全英語授課
- 評分方式變的多元
- 沒有固定的上課時間與課後補習班
- 前所未有的自由
將所有的時間都給了你,看你如何應用。
剛升上大一我,心態上沒有好好地調適,對未來想往哪個方向走,畢業後的工作發展都沒有想過。
這樣是非常危險的,你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時間,但卻未曾知道這些東西的寶貴而不斷地揮霍。
大一我抱持著與高中的讀書方式,就是看起來很努力的那套,花了很多時間,但其實都看不太懂。
因為大一的內容其實只是高中內容的英文版,高中時期的老本足以應試,所以也沒什麼科目被當,都得過且過,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課餘活動。
二一單的警示鐘
大二後,課業進入了更專業的科目,同時也用到大一的數學基礎。
完了,完全跟不上進度。
大一的物理、數學題目最困難的只要半張A4即可,大二後的解題幾乎所有的經典基本題型解題都要一張A4紙。
而且大二的課程大量用到大一的數學基礎,每次上課都覺得備感煎熬。
而在這樣的時刻,當時的我選擇逃避,我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課餘活動上。
考試的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幾乎所有的專業科目都被當掉了。
順帶一提,當年我們老師當了七成的學生,班平均只有三十分。
一開始,我會拿因為科目太難,老師大刀這些理由來安慰自己。
再利用課餘時間的精采,來平衡課業上的失落。
期末成績出來了,雖然我專業科目外的都有過,但因為我們21規則是用GPA計算,而不是用學分計算。
我共修了21學分,被當9學分,但因為D的GPA積分極低,整體GPA算起來很容易低於2.0。
於是收到了第一張21單。
這也是敲響我危機意識的第一個響鐘,因為再這樣下去,後面的課程我會跟不上,同時將浪費更多的時間在重修上。
決定了要重新開始面對問題去修正。
從新開始的心態
當然,事情並非一帆風順。
我二上被21後,下學期想力挽狂瀾,但懸殊的學習落差,別說跟上大部隊了,連要及格都非常困難。
換了很多學習方法,在網路上看線上課程,努力補齊落差,但由於基礎實在太差,所有新進來的科目都像天書,完全看不懂,也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期反而變得更加茫然了。
越是這種時候,越想找偏方整治,有人說老師都怎麼出題,有人說誰的線上課程比較好,有人說直接放棄,之後再去別的學校補修就好。
各種五花八門鑽漏洞消息,讓我想準備要劍走偏鋒之際,一個跟我一樣被21的朋友跟說了一段話,讓我重新反思什麼才是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時,我跟我朋友從教室要走回宿舍。
朋友說 : 「我找到了一個真的能把書讀好的方法。」
『什麼方法 ? 快說。』因為是跟我一起被21的同學,我相信在他身上有效的方法,在我身上應該也ok。
「就是把以前的基礎打好,然後現在開始的每一堂課好好上課,下課後好好複習,做作業。」他誠懇地說。
『呵呵,這我也知道啊,我還以為有什麼妙招。』我有點失望,又說了老生常談的內容。
「可是很實在啊,我們以前不都沒做到。」他笑著說。
『……』
這段對話讓我回去反思了很久,
一開始面對課業抱持著得過且過的馬虎態度。
課業加深後,面對不懂的地方又選擇逃避,不斷追尋別的事物來填補空虛。
當想奮起直追時,面對巨大落差又太急於求成,想著旁門左道。
自己的課業不好,完完全全就是自己造成的。
重新制定敗部復活計畫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從更源頭的地方下手,同時還要在配合上自己好逸惡勞的個性,為自己量身打造了敗部復活計畫。
距離大學畢業還有兩年的時間,我大二的科目幾乎都被當了,代表我大三要將大二的科目拿來重修。
在一年內同時修大二與大三的課是不切實際的,於是更換新的策略。
- 將最基礎、最源頭的課程,在二年級的暑假先修完
- 被當的課程再大三重修完
- 大三的課把最困難的留到大四,剩餘的科目量力而為的安排
把過去的空缺填空,再將新到來的內容
我跟幾個一起被21的同學,暑假時間留下來暑修,重修那些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科目。
但暑假留下來修課是很鬱悶的,於是我們下午安排駕訓班學習開車,開完車去市區逛逛,到了晚上洗好澡後,再將今天學到的課程溫習與寫作業。
在這樣半玩半讀的輕鬆氛圍下,我們當年被21的同學都以很高分的成績過了那門科目。
到了新學期再次看到大二的內容後,變得有信心許多,雖然還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學習,但不在害怕與茫然。
向學霸同學拜會讀書技巧
來簡述一下我的室友們,我在學校的寢室是4人一房,在當時除了我之外其他3人都輪流得過書卷獎。
在這樣的環境裡,我確實顯得格格不入,有時會跟他們請教讀書的方式,後來也發現他們的方式並不是和當下的我,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像他們這樣分配。
後來我認識了一個真學霸,每次大考試前一晚上,就會跑來我們房間補筆記,然後才開始讀書。
而我同寢室的同學其實已經挑燈夜戰兩週了,最後考出來的成績還是這位真學霸遙遙領先。
那你可能會問,那位同學那麼厲害,為何還輪的到我同學得書卷。
因為那位真學霸的體育被當了,呵呵。被當了四年==
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傳說。
扯遠了,我想回過頭來討論這位學霸的讀書方式。
我問他,都是怎麼讀書的。
他說,
「最重要的是要保證你上課聽得懂。上課聽得懂,回家才有辦法按照上課的邏輯複習。
我們的書都是原文書,回家自己讀是很沒效率的,而且上面的內容也不是全部都會考。
針對老師上課的內容學習,熟練老師所出的作業,自然你的成績也不差。」
我接著問,
『那時間上要怎麼分配,有很多地方我花很多時間去理解,但還是不太懂』
他說,
「我也不是很懂啊,但我考試會寫。
你學到現在應該也有這種感覺,我們科目有些東西是無法用很透徹的方式去理解。
這抽象到教授們很難講清了,不懂才是正常人。
把它弄懂確實很重要,但現在你沒有足夠的時間時,先把考試考好再說。」
聽完這話,我大吃一驚。
我大概知道為何我寢室與學霸同學在學習目標上的落差了,結果也顯而易見。
徹頭徹尾的融會貫通固然重要,但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應試的方式要有取捨。
選擇型學霸的應試技巧
第一步 在課堂上完全理解老師說的內容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若能在課堂上完全理解上課的內容,可以省去很多時間。
以前的我都覺得,上課聽不懂沒關係,回家還能再自修起來。
如果是歸納整理型的科目,確實自己讀跟聽課沒有很大的差別。
但如果是需要邏輯推演、觀點觸類旁通類型的科目,尤其在理工科內,回家自修的時間會是上課弄懂的3~5倍的時間。
第二步 回家複習,按照老師的思路全部理解一次
複習就是用老師的思路,再教導自己一次,來鞏固輸入進去的知識。
目標是嘗試將蓋著課本或筆記,將老師上課的內容,概述輪廓並寫下思路與重點。
第一次可能會零零落落的,但多複習幾次,就能將授課的內容內化,變成固有知識的一部分。
第三步 專注在老師派的回家作業上,將它做熟
學習的目的是在未來遇到問題時,能使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
考試與測驗,是解決問題的紙上談兵版本,用最少的成本去檢測自己的知識點是否有遺落,邏輯是否有失真之處。
合理的分配題目測驗,對鞏固知識與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用30%的時間練習核心且直觀的觀念題目,60%的時間練習與檢討需要花點時間解開的變化題,剩下10%練習困難的挑戰題。
第四步 了解考試與評分方向
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確保時間能花在最核心的地方是好成績的關鍵。
- 重視學期段考的科目 : 做熟考古題、作業與老師上課的題目,有時間的話額外多刷題
- 重視紙本報告的科目 : 學好排版與平面呈現,練習將重要的資訊以最精藥的方式呈現
- 重視上台報告的科目 : 練習台風與表達,同時也要會做精美俐落的PPT,Canva是你很好的參考工具。
大部分的科目都是會多項評比採計,把時間好好的分配在這之上,同時老師若有提到任何的加分項的話,請一定要好好把握。
像大學時,因為要照顧班上的國際生的緣故,教授鼓勵大家在課堂上舉手用英文問問題,可以額外加分,這就是要好好把握的加分項目。
第五步 將不懂的內容詢問老師或同學,將它搞懂
若你遇到不懂的地方,請你一定要找時間搞懂,不然他還是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回頭困擾你。
- 老師授課時遇到的問題,請直接舉手打斷老師詢問,把老師的進度緩下來。
- 撰寫功課時遇到的問題,跟同學討論,若還是不懂,課後找老師詢問。
- 考完試後遇到的問題,請老師檢討考卷。
第六步 當同學有問題時,請試著教導他
費曼學習法裡有提到,
當你能自己知道的事物,用淺白的方式,讓不懂的人了解。
才能證明自己掌握了一這門知識。
這一點是完全搞懂的最後一環,也是主動學習的方法。
當我熟悉如何學習後,我通常都會留最後一天給同學們詢問問題,講解一次就又主動的複習了一次,當思緒卡住或有些疑惑時,代表那個部分我還不太熟,趕進加強補齊。
後來的故事
大二時,專業科目的成績包含衝修的學長姊共80人,考卷滿分150分,班平均大約只有30~40分。
若以60分當人,那我們可能只有不到20%的人會通過考試。
教授們會以各種形式,讓我們多爭取些分數,比方說滿分150、或者把中位數的人的分數調到60分之類的。
在這些形態下,總有些人不靠加分的方式考到將近滿分,都讓人匪夷所思,真的是我們智商的差別嗎 ?
後來實踐他們的方法後,我也變成了他們的一員,都能取得跟他們差不多的佳績。
後來研究所後,也是以書卷獎的成績畢業。
雖然我從標題到本文,都以學霸一詞代稱成績好的同學。
但其實真正的學霸少之又少,成績好的同學也並非都是學霸。
深入了解優秀的同學的學習方法後,才知道我們方方面面的區別。
從學習的心態、面對考試的策略、踏實學習的付出、面對挫折的檢討、不斷迭待更新優化自己,他們幾乎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做了最精準的努力,而我大部分時都在逃避。
後來看到關於”刻意練習”、”原子習慣”、”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了解了這些書後核心概念後,更可以證明我與學霸中間的差別並不在腦袋,而是對學習與測驗的認知的差別,沉溺在佯裝努力卻一事無成的處境,實則是在不斷逃避的心態。
- 刻意練習 : 明確目標、極度專注、意見反饋、跨出舒適圈。
- 原子習慣 : 明確目標、拆解目標、讓好習慣顯而易見。
-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 你努力不斷努力再努力卻始終無法縮短現實和夢想的距離因為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不曉得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現在是在哪個處境。
也許你在學業上,有瓶頸無法突破、有難以拯救的弱科、或者自認為學渣……
怎樣都好,至少你明確知道有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曾有個凡人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並努力的克服自己的弱點。
希望你能在完全放棄前,試試看我的辦法與策略,並確保自己用盡了一切的努力。
ok,抬起頭來,我們重新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