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太開心,否則得意忘形,會發生不好的事。」
告訴自己「別擔心,鎮定一點」,但卻更焦慮了,自己跟自己演起了靈魂分裂的對手戲。
你發現焦慮是不可控的,一旦嘗試控制,則會產生更多焦慮。
既然無法避免焦慮,也不能用意志力對抗焦慮,那我們有還有什麼方式能對抗呢 ?
演講全文 : How to cope with anxiety | Olivia Remes
關於講者 :
Olivia Remes 博士是劍橋大學的心理健康研究員、教練和勵志演說家。
Olivia 開發了一套應對策略,借鑒了多個學科並使用框架來為她的實踐提供信息和基礎,幫助人們獲得健康的心理,擺脫恐懼,以冷靜、堅定的心態面對挑戰、並於其中茁壯成長
她的著作在多國不斷再版,也持續推動與組織心理健康研討會以及主持一檔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廣播節目。
那些不由自主的擔憂 ? 你在害怕什麼
當談到焦慮對人的影響,我們想到的是杞人憂天、影響生活。
原本風平浪靜的一切,都會變得複雜。
人在這樣的情境下,很難專心於當下面對的事物,想克制住煩惱,卻產生了更多煩惱。
而這樣人們往往把焦慮當作是一個弱點。
然而強者就真的不焦慮嗎?
從物種的戰逃反應,我們知道很多的心緒,都是油然而生的。
在古代中,人類與大自然的搏鬥,那些焦慮產生的緊張、流汗、食慾降低,都是為了讓我們能有效地在每一次遇到不知情況的危險中,能存活下來。
一般焦慮與過度焦慮

正常的焦慮能讓我們面對未知環境或挑戰時,大大地提高存活下來的可能性。
放到現代的環境中,也能讓我們面對大型的壓力或者突來的改變能做有效的反應,去處理來些突如其來的緊急情況。
然而在沒有特別重大改變或巨大壓力時,只是平凡的日常,也備感煩惱與焦慮,這樣就是過度焦慮了,也是俗稱的焦慮症。
這樣的症狀,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會愈加嚴重。
因為你認為自己會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因煩惱而煩惱,焦慮將永無止境。
我們無法刻意忽略,因為它是由心而生的。
我們也不能正面對抗與壓抑,這樣只會生出更多的煩惱。
那既然這樣,我們有什麼對應方法能舒緩焦慮了。
三個改善焦慮的策略
剛剛談到,焦慮最初是為了讓我們面對未知與挑戰。
而讓身體與心理進入一種備戰的情境,我們在這時會選擇逃跑或者戰鬥。
過度焦慮與焦慮症則是在日常生活中,因為看到什麼或想到什麼,而喚醒了這樣的狀態。
ok,我們既然不能停止焦慮,那我們就從去除未知與不必要的挑戰開始。
那些在極端環境裡,能保持鎮靜的人
在講者研究裡表明,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女性相比於富裕地區,擁有更高的焦慮症風險。
因為她們在面對困難時,並沒有一套能有效解決問題的應對資源,只能任由焦慮的心無限蔓延。
在許多其他研究裡,換另一種方式探討那些在極端環境、戰亂裡和劫後餘生還能保持鎮靜人,他們為何不會被焦慮佔據 ?
原因是因為他們心裡有一套有效地應對資源,能讓焦慮來襲時,能加強他們的身體素質,但不會被焦慮給絆住。
由此,我們能回頭來討論,在平日裡都無法改善焦慮的人,很大部分他認為生活裡有太多的不安與不確定,所以總陷入這樣的心理與生理狀態。
第一個策略,接受不完美

無法掌握生活的人,即隨時處在不安與變動的情緒裡,這樣的環境不斷的刺激自己激起戰逃反應。
我們會時常感覺沒做好準備,而推遲某些事情。
優柔寡斷的在每一次的選擇,不知道怎樣的方式才是最好。
我們想精準漂亮的控制生活中的瑣事,卻讓事情不斷的積累,離理想越來越遠。
我們仔細想想,那些事真的需要耗費我們所有的腦力,去思考怎樣才是最好的嗎 ?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badly the first time.”
英國詩人 GK Chesterton
其實真正需要耗費大量腦力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
未接觸過的東西,在不危害他人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先試試看再說。
比方說今天想試試看陌生的路,沒點過的菜單,去餐與一場陌生的飯局。
如果我們總需要花費數小時去思考,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只會耗盡腦力,同時會想推辭一切新的東西,而遇到真正重要的東西時,已經無暇再做思考。
同時,為何總會思考該做什麼,因為我們想做到完美。
標準設的這麼高,已導致那些我們深知無法達成完美的事物,而感到極大的壓力,從而否定自己,同時事情也被擱置於此。
所以,我們能換個方式。
遇到新奇陌生的事物,我們直接跳進去參與。
生活不是打仗,需要那麼多的沙盤推演,大部分的事情直接參與能了解的程度,遠遠大於在圈外不斷的前思後想。
只有在體驗中,才能知道這件事物對你的真正感受,
做的有成就感,那不虛此行;即便做糟了,沒有傷害到他人,同時也能確定也許現在的自己還不適合,這樣的話,其實也不算太糟。
第二個策略,原諒自己
想像一個情境,每天在做每一件事時,旁邊都有一位導師,總是不斷指責與冷嘲熱諷?
這樣的環境,我們能將事情做好嗎 ?
這就是焦慮症的人,每天在對自己做的事情。
接續上一個觀點,為什麼焦慮症與過度焦慮的人,總想追求完美。
因為他們覺得只要完美了,才能停止別人對自己的質疑,才不會對不起別人。
在他們的心裡,具現化了一個教練,無時無刻的指教與糾正自己。
在任何一個時刻,發現自己焦慮與驚慌的心情上來了,那位教練又要做無止盡的羞辱時。
請拍拍自己的頭告訴自己,你只是想做的完美而已,但這樣的你令人心疼。
相信我,這次做糟了,不會怎麼樣。
第三個策略,為他人付出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在群體中得到認同,在腦內會刺激分泌而得到滿足。
無論我們賺多少錢,獲得到多好的物質,這遠遠比不上那些因為被需要而感到的幸福感。
為他人付出,我們能獲得被依賴的感覺,讓自己深知,此時此刻我們存在這,是重要且別具意義的。
帶著這樣的心情,面對生活的其他地方也能有更多的期待。
“For people who think there’s nothing to live for and nothing more to expect from life, the question is getting these people to realize that life is still expecting something from them.”
對於那些不知為何而活的人,關鍵在於如何讓他們知道生活依舊值得期待
神經學家 Dr. Victor Frankel
而這裡討論的未別人付出,不一定是能直接的幫助別人,也能是研究某項事務,為人類的未來前進;默默的善盡自己的工作,世界是因為無數個堅守崗位的人的努力,才能擁有平凡的日常。這麼看來,好好地做好當下的事物,也是有意義的。
最後,我想以簡單的一句話總結這段出色的演講。
即便是不完美的自己,也別具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