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不斷做出為難自己的情緒反應
明知道憂慮於事無補,卻總是杞人憂天。
也清楚活在過往悲傷事無法前進的,卻始終不斷追悔已逝之事
最終才發現,為難自己的不事這個世界,而是你自己。
為何我們總不斷為難自己,那些刻在基因裡的”負面情緒”
焦慮、緊張、害怕這與我們的生存本能息息相關。
在遠古時期,對於環境的敏銳觀察與反應,對一個物種的延續息息相關。
戰逃反應 : 動物對威脅的反應是交感神經系統全面放電,為戰鬥或逃跑做好準備。
– Walter Bradford Cannon
在逆境環境中,較為謹慎且時刻察覺危險的物種,一旦發現了危險訊號,便緊急的做出反應。有這樣反射性情緒的基因,會遠比整天無憂無慮的物種基因,更容易生存。
即便到了現代的文明社會裡,那些危及生命危險的事物已經消逝,但我們對事物的敏銳觀察以及情緒反應仍刻畫在骨子裡,轉嫁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多小地方。
所有的不如意,都變成反射性情緒反應的對象。
也因此,一些簡單的問題,加入了情感因素,也容易演變成複雜的結構問題。
往往最難處理的事,始終不是事情本身,是處於事件內的人。
後來會發現,我們要處理的問題,都是人與人間的問題。
不為難自己練習的第一步”察覺情緒”

在書中,提了許多經典情境。
在這樣的情境下,也提到這些情境裡,我們的反射情緒又是如何為難自己。
當別人提出批評時
面對批評,我們會很自然地架起防禦、或者反擊。無論是直接的對抗、沉默對峙、或者陽奉陰違的接受。
因為最舒適的環境裡,我們是沒有那些質疑的聲音。
於是,我們因應了我們的情緒反應,想要弭平這些聲音,用盡了所有力氣去反擊、證明或者假裝忽視。
卻始終沒能讓心裡得到真正的踏實,因為問題的根本不在這。
首先我們先察覺問題,
批評的情境下是我們傷害了別人、或者是讓無辜的人感到痛苦嗎?
如果有,我們就必須接受批評。
如果沒有,那就是我們開始在為難自己了,後面的所有痛苦,都是自己的腦內風暴。
要了解,人無盡善,物種萬千。
陽光下美麗的事物,你看到的是陽光灑落在事物上的璀璨,他人看到的是那地下被遮蓋的陰影。
你說著璀璨,他談著陰影,本來就會意見相左。
批評或不舒服的言論在所難免,在無危害到他人的情況下,你想弭平這樣的聲音,本身就在為難自己。
從此刻察覺,逐一放下心中的城牆,慢慢練習。

面對不順眼的他人
常有那麼一種人,他總是做出那些讓你不舒服的行為。
當你直面指責時,他反而變本加厲。
於此,我們便開始與他更用力的對抗。
然而這樣變成了一個更頑固的局,他讓你不舒服,你讓他更難過。
常見的情景有當大人在孩子吵鬧時,用吼的方式教小孩安靜。
希望自己不要吃虧,但總在各種時刻占別人便宜。
知行不合一,沒有看清自己真實的面貌,反而覺得問題都是外在的,用各種辦法去改變別人,得到的是更大的反彈,最終也是在與自己內耗。
如果你已經盡善盡美,你能用當別人批評時看待問題。
但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及認知矛盾點,不妨先把那些地方補齊。
因為那些不足與矛盾點,也許是與他人對抗的起因。
你看不順眼的他人,也是這樣的看不順眼你。這樣的戰局裡,你不能說是個無辜者。
當你將不好的部分改善後,那後面的問題,就是對方的問題了,至此也別再為難自己。
愛別離、求不得

渴求無條件的愛
我們習慣渴求更多的愛,像面對自己母親這樣,因為這樣的愛是讓你感到最安全的。
所以一但有人,能給予你這樣的機會時,便很容易飛蛾撲火。
那樣的自己,很容易陷種痴狂,付出了一切,得不到回覆。
同時也容易被利用,利用這樣的弱點,將你的一切榨乾。
不管無論如何發展,對於這樣的感知,都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該如何平靜的面對愛的別離。
- 要理解身體上的難過與痛苦,有很大一部分是多巴胺的作祟。
這些反應是最直接的,有辦法停止這件是發生嗎?
事實上是無法的,只能告訴自己這是非常正常的,停止更惡意的想法
- 停止扭曲的慾望。
有些人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便扭曲了自己的慾望,想讓對方陷入更痛苦的情境。
- 停止偽善
請免去那些言不由衷的偽善,最終你想做的只是讓對方成為故事中的壞人,讓自己總能站在整段關係中最好的位置。
那面對分離,我們能做些什麼?
理解相逢與相離本是自然。
相逢本是偶然,相離才是必然。
僅有這樣,才能更接受以後的每段相知相惜。
祝福僅真心的祝福,省去無意義的場面話,僅留最真心的話,但如果最真心的話都是不好的,就把這些話都省了。
相離後,避免刻意回憶,倘若有回憶到對方請往好的部分,否則又將陷入自己的內耗中。
在有限條件裡,渴求無限慾望
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成就心生忌妒。
即便我們知道不該這樣,卻還是下意識的會有這樣的想法。
這並不難理解,從遠古時期,為了自己的基因能傳遞下去,生物為爭奪更多交配權與生存權,已經習慣合作同時競爭的模式。
時至今日,我們對於光鮮亮麗的成就既嚮往,同時又心生忌妒,我們下意識的渴望去競爭,然而知道追求不到那個高度時,感到極度的不舒服。
我們不斷在有限條件裡,追求所有的一切。
對物種生存也許是好的,但對個人其實是非常辛苦的。
請記得,我們現在活在了即便不須生死廝殺,也能安身立命的環境。
面對這樣忌妒的心情,便知理解與內化,做到自己合格的樣子即可,否則招來的往往是更多的痛苦。
緩住反射性情緒,練習察覺問題本身

人類是感知的囚徒,我們以為意志掌管生活的一切,但絕大部分是由慣性行為主導,而慣性行為是由刻在基因裡的本性主導。
面對慾望、恐懼等等,直覺性的反射情緒我們與一般生物並無二異,只是行為模式變得更加迂迴與複雜。
但人類多了些東西,比方說頓悟、反思得更複雜能力,能在面對情境後變得更加厲害。但同時也引來了焦慮、緊張等等的後遺症。
如此,所有無關緊要的事,都能讓人別的痛苦,因為我們不斷的在為難自己。
僅有能將自己情緒、問題本身分開的人,才能有效地將自己從內耗中抽離。
開始不為難自己的練習
作者溫柔的筆調,回應著他溫柔的標題。
本書不是叫 “從今開始,停止為難自己”
而是取名為 “不為難自己的練習”
我們無法以意志力對抗繼承在血液裡的生存技能以及他的後遺症,但我們能藉由觀望的方式察覺問題的表裡。
不斷的練習不被情緒左右行為,直接面對問題本身。
在一本書裡有看到一句話,
所有的事,都是情景再現。
當此刻將自己困住,那之後的關卡就永遠無法再突破。
但慶幸的是,如果成功脫離了,那遇到類似的場景時,便能瀟灑出走。
看完此書,或許無法真的能從內耗的深井中爬出,但卻像照進深井中的一曙光忙,讓你能重新審視環境。
重新審視問題以及察覺情緒,慢慢掙脫內耗的桎梏,讓身體與精神越來越輕鬆。
這樣的觀點與另一本書,現實圈與影響圈的概念不謀而合。
為焦慮而焦慮,那一場困獸之鬥將無終戰之時。
但我們能重不斷發生的事件中,練習察覺情緒後審視問題。
有限範圍與能力內,讓事情有往好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