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可能擁有這樣的疑惑~
讀書應該重在學習知識,為何我們總是以考試作為審核手段 ?
我不認為學習需要那麼多以考試卷為主要載體的考試。但會須這麼做的原因,就是方便。
學校並不是一個為了要將你教育成獨立且完整的人,而是要生產出一批批適合就業市場的打工人。
而如何一層一層的篩選出就業市場的分流人才,且同時耗費最少的資源,那就是紙本考試。
所以在我們的優秀還無法超越學歷帶給你的光環之前,不妨先暫時照著大部隊走。
別擔心,你不用捨棄一切寒窗苦讀,只要擁有正確的學習心態、了解升學規則與應試的策略。
精準且有效地努力,你也能擁有游刃有餘的國中生涯。
升學制度的遊戲規則
如上訴所說,台灣甚至推廣至世界的教育系統裡,雖然校園有良善的教育目的,但實際上的執行手段就是打造出一批批的適合市場的就業人才,少數的鳳毛麟角不算在其內。
而如何藉由將人才一批一批的分流,這考驗到了各地社會政府對教育制度的智慧。
華人地區、韓國這幾個升學主義的地方,就用最粗暴且有效率的方式,紙本考試。
有人會覺得這會扼殺了孩子新事物的想像力。
但很可惜,這幾個升學主義市場下的就業環境,並不需要那些特質。
反而需要那些聽話並且能在單一崗位坐著解開與思考細膩且困難題目的人才。
但這篇的目的不是要發牢騷,而是想採取斯多葛主義,就是我們先接受我們的遊戲規則,才能打造出一套適合在這遊戲規格的策略。
越先了解與接受遊戲規則的同學,就能在每一次的時間安排與關口抉擇上,更有空間與自由;
反之,不明不白跟著大部隊走的人,往往會浪費許多的時間在摸索與試錯。
關於會考與升學
現今國中升高中的主力入學方式,採用了多元入學方式。
但除了就學區免試入學(大免)之外,其他的升學方式都是需要大量教育資源的投入與栽培,讓孩子足夠脫穎而出,單槍匹馬的競爭。
所以對一般家庭來說,最主力的升學核心,依舊是以會考為主導。
各考區的獨立積分制度與會考比重
在不同的考區,會考參照的比重會不同,以下採北基區與中投區舉例。
以北基區為例,這一區是所有會考區域裡評比最單純的。
| 國中會考 | 志願序 | 多元學習表現 | 生涯規劃 | 就近入學 | 畢業資格 | 扶助弱勢 | 總分 | |
| 基北區 | 36 | 36 | 36 | 0 | 0 | 0 | 0 | 108 |
基北區分別由國中會考、志願序、多元學習表現整合積分。
- 會考 : 各科評級A+~C,劃分了七個分數級距7~1
- 多元學習表現 : 在學校裡有三個學期健體、藝文、綜合三領域都及格,與三個學期做滿志工6小時,即可拿滿分。
- 志願序 : 最低32分,最高36分。
以中投區為例,這一區是所有會考區域裡評比最單純的。
| 國中會考 | 志願序 | 多元學習表現 | 生涯規劃 | 就近入學 | 畢業資格 | 扶助弱勢 | 總分 | |
| 中投區 | 30 | 30 | 27 | 0 | 10 | 0 | 3 | 100 |
- 會考 : 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A、B、C,分別拿6、4、2分。
- 志願序 : 最高30分,最低28分
- 多元學習表現 :
a. 均衡學習 : 學校裡有三個學期健體、藝文、綜合三領域都及格,拿滿分12分。
b. 社團與志工 : 參加兩學期社團與三個學期做滿志工6小時,拿滿分5分。
c. 無記過紀錄 : 無處分紀錄,拿滿分6分。
d. 獎勵紀錄 : 大功3分、小功1分;嘉獎0.5分,滿分4分。 - 就近入學 : 正常情況下中投區該學區的學生都能全拿10分。
- 扶助弱勢 : 符合弱勢資格,能得1~3分。
北基區與中投區的比較 :
北基區將會考分數級距細分,同時讓另外兩個項目門檻簡單,意味著在台北地區,會考佔了100%的主導地位。
在中投區,會考比例的影響相對較低,五科都拿A+的人跟五科都拿A的人,從積分上來看是一樣的。
這一區更重視有無獨特的獎懲紀錄,在校的功與過紀錄,最高可以拉開10分的差距,但如果是一般的守秩序學生跟在校嘉獎無數的學生相比,也只是相差總分4分而已。
而在這樣的學區裡,很多的學生會進入到超額排序的環節,最終的甄別差距,依舊在會考的各科差距上,會考也占了至少80%的比重。
我們能做什麼準備
會考外的積分,通常學校會稍微位同學把關一下,在校園不要太多的搗蛋,積極參加社團、班級幹部與服務學習。會考以外的積分幾乎都能全拿。
所以,最終還是會回到會考本身。
很多人會覺得會考一口氣要把三年的內容一次考完很難準備。
範圍太大也代表著考試內容不能考太深,幾乎都是考各章節最核心的地方。
分析近年的會考模式,就能發現會考的想要達到的核心價值以及出題的脈絡與方向。
更詳細的大免與會考規則,可參考這篇文章 :
升學考試制度下的七種人才
- 天才型 : 聽過一次,完全吸收,成績也無懈可擊
- 地才型 : 經由大量的練習題目與學習,真正學到內容與考出好成績
- 考試型 : 針對考題進行訓練,基本題能幾乎全拿,但無法應付變化題
- 苦才型 : 讀概念,不讀考題,容易寫太慢,或者不清楚題目要考什麼,考試成績與投入時間不成比例
- 放棄型 : 太難,果斷放棄
我們可以藉由以上敘述去對號入座你是哪一種類型的學生。
我認為80%的學生,給予”足夠”的資源與指導,都能成為地才型的學生類型。
我們的大部隊升學制度其實也是想將地才型人才挑出來。
但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方便的途徑,如果我們不是鳳毛麟角的天選之人,那重心就剩下考試。
這就是為何台灣的升學的主旋律是紙本的考試了。
給老師與學生們的刷題分配建議
ok,既然是以考試為重的升學制度,那習慣考試這件事是現在大部分學校與補習班強塞給學生的。
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不妥的,因為他們會耗太多時間在寫考題上。
最好的當然是針對不同的考生制定適合他們的試題量,但老師怎麼可能做這件事呢,同學也不知道自己要做多少試題量才夠。
我會建議單一科目,除了熟練講義上隨章節附上的範例題外,老師最好在附上三種難度與數量的考題。
就像leetcode那樣,給學生刷題。
在一次段考內,類似範例題目難度的,可以直接利用的
- 30題,簡單題目
- 50題,中等題目,簡單的變化,觀念的組合
- 20題,困難題目,在觀念組合與變化上敘述加長
100題只是一個概念,重點是比例,在一次段考內將這些題目給孩子們寫,並附上難度與詳解。
簡單題目必須熟讀,中等題目為主要的練習題目,困難題目當額外的練習題,給學習較好的同學練練手。
這樣同學要複習時,也知道從何下手。
七類型人才同學的學習建議
ok,那問題回來了,假設我是同學,遇不到真正會引導的老師該怎麼辦。
先說個大綱
- 先熟讀觀念與基本知識
- 將範例題做熟,並了解完整的原因
- 不懂的地方,找到肯花時間指導的老師
- 開始廣泛地做題目
雖然以上這幾點好像廢話,但請先做到我們再討論。
更詳細的會考考點分析,可參考這篇文章 :
天才型同學
繼續向前的同時,維持穩定的狀態。
別輕浮地藐視任何事物、也別馬虎地看輕別人。
你將無往不利。
地才型同學
事實上,從考試上來說你們已經是很前面的學生了。
你們熟知課本要傳達的知識,以及考試的考點與方向。
這代表著你身邊擁有足夠的資源,同時你也付出了相對應的努力取得這樣的成績。
我只想跟你們說,保重身體,別為了達到完美把自己逼到邊緣。
按照先在的步調,保持平常心,保持良好健康作息與運動,偶爾做做善事。
穩定的發揮+一點點的運氣,你將是升學大部隊裡的領頭羊。
考試型同學
這類的同學往往是最聰明與古靈精怪的,他們也深知遊戲規則的運作,想以最少的時間做槓桿取得好成績。
我給你們的建議就是將用在考題上的時間挪出一半回到原本的課程基礎。
你們有一個很強大的優勢,就是你們深知考試的考點在哪,當你們回頭再讀基礎知識時,能非常有效地善用時間在正確的地方。
真正執行後也會擁有一針見血的效果。
苦才型同學
這類的同學,我得老實說你們陷入了”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陷阱”。
我非常肯定你們的努力,但在這樣的升學主義下,你們吃了很大的悶虧。
你們是最有可能搖身一變變成地才型的人物,
無論你們以前遇到了怎樣的挫折與灌輸,現在我想請你們以終為始,熟悉考試下的遊戲規則。
你們的底通常都不錯,只是很不擅長考試的敘述、考點與變化。
現在我們反過來,拿著自己的優勢,從戰鬥中學習戰鬥,之後會發現一次次的考試,就是一次次對自己學習的肯定。
放棄型同學
把目光放遠,也許是還沒找到要努力的理由,也許是老師不好聽不懂,也許是考試太難不太會,也許是沒有足夠的資源。
事實上,我能幫助你的真的有限。
但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
我想請你更加的主動與積極在任何能讓你變好的方面,至少在校園的環境裡,老師是不會放棄願意努力的同學的,如果這個老師放棄你,還有別的優秀的老師。
同學、補習班、父母、網路的免費資源都是你的一個方向,當個主動的迷惘者遠遠好過自暴自棄。
我看好你,因為你是直面真正生活問題的人。
突破這關,你將會有全局的視野與更加堅韌同時保有同理的心性。
無論你是誰,請持續向前
有人說,自己基礎不好;有人說,自己數學不好;有人說,老師教得不好…
事實上,比這樣理由還要嚴酷上許多的仍有許多。
想跟你說,
第一,當你下定決心想以考好會考,升上理想的高中為目標
那你就會考上,並到你理想中的學校就讀。
起點到目標的距離,就是努力實踐加上時間的魔法。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現在就是將你故事,好好的翻頁的時間。
第二,就算考不好了,沒有考上你理想的學校,你依舊仍在未來得到幸福。
升學主義只是一個審核是否為稱職打工人的過程,這個制度有自己的目標與方向。
而你將成長為獨立且完整的個體,依舊可以以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去實踐付出往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出發,並在自己的方向上收穫幸福。




無限暢想未來與目標,並藉由合理的安排、認真的學習新知、擴充視野與踏實的努力,
你的過去與不足,不妨礙你成就精彩的未來,以及想成為的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樣子。
下一次,世界精采處見。
